不同地方的鼓(鼓名和地方)
西河大鼓:起源于河北省西河县,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表演时,演员击打大鼓演唱,节奏明快,富有激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乐亭大鼓:流行于河北省乐亭县,属于曲艺的一种。
广东狮鼓是单面鼓,内含鼓胆八个,这是它最大的特色。材质以较硬的牛皮为鼓面。 广东狮鼓的打法种类及变化,要较其它狮种的鼓法来得多,基本上配合基本舞狮的动作,也可略分为几个基本鼓法:三拜狮鼓、高狮鼓、低狮鼓、三抛狮鼓。
象脚鼓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广泛。象脚鼓还受到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傣族大鼓 傣族大鼓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鼓棰等部分组成。
人皮鼓是藏族人信仰佛教的特殊法器。天水旋鼓是武山县滩歌、龙泉乡一带的汉族民间舞蹈。嘭嘭鼓是福建闽东地区的曲艺形式。广东狮鼓是广东特色的单面鼓,配合舞狮表演。河南盘鼓是河南地区的民俗表演剧目。
②朝鲜族杖鼓,又称长鼓。木制鼓身,两端粗空,中段细实。两端鼓身大小不一,发音不同。置于架上或挂于身前,右手执细长杖敲击,左手并指分击鼓的两面。用于长鼓舞、农乐舞和器乐合奏。
满族戏曲艺术代表“八角鼓”,它有着怎样的历史?
鼓的起源,众说纷纷八角鼓最早出现在清朝李声振中《百戏竹枝词》的记载。八角鼓形状像八角,用手敲打它可以附和歌唱,每家每户都有这个乐器。
八角鼓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民间乐器。据传说,初期的八角鼓,是古代满族人民用于自娱的一种伴奏乐器。亦说它是由满族八旗的八位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镶嵌而成,它的八个边象征着满族八旗的团结。
古时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鼓面呈八角形,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鼓框用八块乌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一说是八旗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嵌拼而成。
八角鼓是满族的一种民间乐器,满族文化中的八角鼓是如何发展的呢?
1、做为满族民间艺术形式的八角鼓曲,是从岔曲、牌子曲中演变过来的,传至今日大约有两路唱调,一种正调的,一种越调。
2、鼓的起源,众说纷纷八角鼓最早出现在清朝李声振中《百戏竹枝词》的记载。八角鼓形状像八角,用手敲打它可以附和歌唱,每家每户都有这个乐器。
3、八角鼓是满族、白族、汉族等族打击乐器。明代已开始流传于北京。满族、白族、汉族拍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云南省大理、剑川等地。
4、八角鼓是满族、白族、汉族等族打击乐器。明代已开始流传于北京。满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早在2000多年前就生息在中国东北长白山、黑龙江之间的广大地区;而后又扩 及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和北京、西安等城市。
5、八角鼓除满族、汉族使用外,还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剑川等白族人民聚居地区。白族的八角鼓,又称金钱鼓,有八角和六角形两种。演奏时,左手举鼓,右手掌击,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八角鼓的解释
1、八角鼓是满族、白族、汉族等族打击乐器。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八角是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八角鼓都有一个长长的鼓穗(谷穗),是代表年年五谷丰登的意思。
2、(1)满族的打击乐器,八角形的小鼓,一面蒙蟒皮,鼓壁分八面,七面有孔,每孔系有两个铜镲片,以手指弹鼓面或摇动鼓身使铜片相击而发出声音。 (2)民间说唱艺术,唱时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八角鼓由说唱者自己摇或弹。
3、内容多为抒情_写景或滑稽嘲弄。唱时用八角鼓,故又名八角鼓曲。引证解释⒈曲艺名。始于清乾隆时,为从征金川的文小槎所创小段曲,用于单弦开始前演唱,初流行于北方。内容多为抒情、写景或滑稽嘲弄。
八角鼓的流传
1、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刘雄八角鼓绝:刘初善击鼓,轻重疾徐,随人意作声,或以杂丝竹管弦之间,节奏曲合,更能助其清响云”。当时的八角鼓演奏技艺水平很高,刘雄被誉为都城八绝之一。
2、聊城八角鼓 中国山东曲种。清代中叶,北京八角鼓流传到山东聊城、临清一带 ,改用当地方言演唱 ,并吸收了[ 岭调 ]、[靠山调] 、[马头调]等民间小曲和河南鼓子曲的一些曲牌衍变而成。
3、现代在山东和吉林还流传的八角鼓都是根据满族的八角鼓所发展而流传的。而河南和甘肃青海等地区的某些曲种也跟八角鼓有异曲同工之处。
八角鼓的介绍
古时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又称单鼓。鼓体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
八角鼓,是满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它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是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
拆唱八角鼓形成于清代中叶。又名“牌子曲拆唱”、“ 八角鼓带小戏”、“牌子戏”。是由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的“岔曲带戏”发展而来。